写作|问路
写作|问路
写作|问路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李梦瑶 石晟(shíchéng)绮
小孟的(de)“5元自助餐”登上全国热搜,也让济南柳行这个“城中村”再次进入大众(dàzhòng)视野。
跑外卖的(de)小哥、开店的个体户、摆地摊(bǎidìtān)的小贩、打零工的农民工、刚毕业的大学生……济南主城区的这个“城中村”,安顿了像店主(diànzhǔ)小孟一样无数人的“城市梦”。
城市的“另一个(yígè)世界”
王志刚在柳行经营着一家小炒店。5月(yuè)26日下午4时30分,他动作娴熟地洗菜切菜,案板上很快堆起青红交错的辣椒(làjiāo)段和蒜蓉,一切为晚上的生意做着准备。与此同时,妻子李楠正骑(qí)着电动车,带着刚放学(fàngxué)的女儿小依穿过车水马龙,往店里赶。
李楠骑着车拐进小巷,出圈的(de)“5元自助餐”就能在这条街上(jiēshàng),店主小孟正在忙碌地炒着青菜,他的店5点开始营业(yíngyè)。到(dào)了这条小巷子,仿佛进入了“另一个世界”:一段不宽的路两边都是小摊点,花花绿绿的灯牌让本就狭小的通道更显拥挤。再往里走,就是一片破旧的高矮不齐的简易楼房。日出日落(rìchūrìluò)之间,人们进进出出、匆匆忙忙。
这里(zhèlǐ)是柳行,济南主城区为数不多的“城中村”,它与大明湖仅(jǐn)一街之隔;再向南望,是泉城广场,泉标若隐若现,每年春天,那里有大片(dàpiàn)郁金香盛开。
柳行这里看不到花,也闻(wén)不到花香,只能看到一些“原住民”用泡沫箱种的菜。即使是白天,阳光也有点显得不足。相邻的楼几乎贴面而立,“一线天”在这里是最平常不过的景色,晾衣绳与电缆线在楼间缠绕(chánrào),像蜘蛛网一样。走进一栋院子里,一个大门内又分割出(chū)几个小门,外墙上(qiángshàng)贴满租房信息和提示语(yǔ)。
“原住民”杨伟民晚饭后坐在门口,和老街坊们聊着天,看着往来的人群,这是他多(duō)年的习惯。杨伟民说(shuō),20世纪八九十年代,柳行发展得还是很好的,“这里(zhèlǐ)(zhèlǐ)可以说是市中心,那时候济南北边的第一家(dìyījiā)电镀厂、第一家文教店、第一家汽车配件店都在这里,平日里人来人往,别提多热闹。”
回忆起昔日的繁华,杨伟民嘴角露出一丝笑容(xiàoróng)。
后来,柳行就衰落了(le)。周围高楼建起,房价翻倍增长,但柳行还是那个柳行。于是(yúshì),价格便宜(jiàgépiányi)、地理位置优越的这里,就成了“济漂”聚集地。
“我们(wǒmen)这些原住民也都成了房东。”杨伟民把自家的房子隔成六个不到十平米的单间,自己家人住一层和二层,剩下四个房间全部出租,每间月租(yuèzū)只要(zhǐyào)两百多。他又在门口一间小屋子,开了一家小商店。
“这个不大的地方(dìfāng)住进了三万人,其中七成以上是外来务工者。”杨伟民说,“这里的人都不容易(róngyì),都是来城市讨生活的。”
傍晚时分,落日的余晖被挡在密密麻麻的房檐外(wài),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陆续“回巢”,柳行也开始了一天最(zuì)热闹的时候。
“五元自助餐”已经开始忙碌(mánglù)了,店主小孟不断地接待着顾客,七菜一汤,自拿自取,自觉(zìjué)付款(fùkuǎn)。因为上了热搜,不少人在附近或直播,或拍摄。
“这里白天没人,越晚越热闹。”王志刚夫妇的小炒店与小孟的5元自助快餐店在同一条小巷里,开了刚刚两年,每天下午4点(diǎn)营业到(dào)凌晨。选择来柳行,一来是离女儿(nǚér)学校近,可以多陪陪她,二来是租金实在便宜,“小本生意嘛(ma),”王志刚常念叨,“这个店虽然只有几(jǐ)平米,但月租才1300元,上哪找这么划算的”?
晚上7时许,一辆面包车停在(zài)巷口,赵峰和几个工友跳下车,步履匆匆地钻进昏暗(hūnàn)的(de)楼道。不久前,从德州来济南务工的赵峰在包工头的介绍下,住进了柳行。赵峰说,这两天工地收工早,难得能(néng)早点“回家”。相比于“外面”的世界,早早回到柳行更让他感到踏实。
说是家,其实(qíshí)不过是几张拼凑的床铺,屋子里连洗手间都没有(méiyǒu),上厕所得去外面的公厕。55岁的赵峰和工友两个人挤一张床,行李都是从老家带来的,能省则省。“虽然住宿条件也不算(bùsuàn)太好,但便宜。”
离赵峰出租房不远的地方,一楼是个电动(diàndòng)自行车换电站(diànzhàn),外卖骑手阿辛正站在换电柜前,熟练地取出新电池。
柳行也被称为“外卖村”,围绕(wéirào)着骑手们(men)的需求,换电站、修车铺、租车行挤满了街角。
阿辛跑外卖两年,平日里穿梭(chuānsuō)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(zhījiān),但他说,那些繁华与他无关。
“第一次(dìyīcì)跑单时,别人一天(yītiān)能送一百多(yìbǎiduō)单,我只能跑五六十。”阿辛苦笑着摇头,“为了多赚点,每天早出晚归,除了送餐,几乎平时没离开过柳行。”说到自己的(de)住宿,房间小、隔音差,“出来讨生活的人,哪还讲究习惯不习惯”。
便宜,是(shì)柳行最常被提及的词(cí)。一元(yīyuán)一串的烧烤,十元一次的理发,五块钱能吃饱的炒粉……用理发店老板的话来说,符合这里的消费水平。
尽管如此,柳行却有着(yǒuzhe)很(hěn)完备的“生活(shēnghuó)圈”。这里有外面少有的自助洗衣店,七八台老式滚筒洗衣机轰隆作响;理发店的老板娘手法利落,十分钟就能搞定一个板寸;五金店里永远堆满(duīmǎn)零件,修车铺(pù)的师傅手上总沾着机油……小卖铺、澡堂、维修店,这些不起眼的店铺,撑起了在外打拼者最基础的生活需求。
“要用的、想买(mǎi)的,在村里都能找到。”阿辛说。
夜空(yèkōng)里飘散着难得的放松
王志刚熟练颠着炒勺,蓝色火苗上下乱窜。柳行的夜空里,飘散着难得(nánde)的放松(fàngsōng)。
晚上9时许,小孟的“五元自助餐”早已卖完,他正打扫着卫生(wèishēng)准备手工。而此时的小炒店(diàn)却忙得不可开交,八张折叠桌早已坐满,还有不少晚来的顾客(gùkè)拎着几根炸串排队。王志刚忙而不乱,李楠一边从桶里接着新鲜扎啤,一边招呼着客人入座(rùzuò)。
阿辛回来后就没(méi)再出去跑单。今天,他和三个朋友约好(hǎo)了去摊上“改善生活”,“出门在外,必须交朋友,一个人多寂寞啊”。
“这是我们一天最轻松的(de)时候。”阿辛指着这一片聚在一起吃饭的人说,能坐到一起的,大家要么是老乡(lǎoxiāng),要么是工友或同行。
同桌(tóngzhuō)的张星是阿辛的发小,是来投奔阿辛一起送外卖的。“我们有人在饿(è)了么,有的送京东,有的跑美团。”阿辛笑着说,这不会影响到他们坐在一张桌子上(shàng)碰杯,“很少能看到穿着(chuānzhe)不同外卖平台的衣服的人坐在一起吧?”
不锈钢盆里(lǐ)的(de)炒鸡(jī)刚端上桌(shàngzhuō),红亮的辣油就勾得人直咽口水,阿辛与朋友共同举杯。几天里跑单时的磕碰、被差评的委屈,都拉着呱在热菜与凉啤酒化开了 —— 只有在这里,他们不用绷紧神经看导航,不必对陌生人赔笑。
吃完饭的赵峰没有回到(huídào)出租屋,因为(yīnwèi)那里实在(shízài)太小,两人一间,在里面转个身都费劲。他喜欢在路边找个石阶坐着玩手机,鞋子一脱,再点上一支烟。这也是一天中独属于他的时间。
此时柳行的(de)胡同里,还能听见有人跟着手机里的伴奏在唱歌。两个暂时没生意可做(zuò)的人,在路灯下的一小片空地打起了羽毛球。
“这里是一个可以暂时(zànshí)停靠的地方。”阿辛说。
喧嚣的时光总是很短暂(duǎnzàn)。
晚上10点40分许,7岁的小依已经困得直打哈欠,但妈妈(māmā)还在忙碌着,她只能安静地坐(zuò)着,盯着妈妈在桌缝间穿梭的身影发呆。
“没有办法,”李楠说,平时晚上9点多有个空档,能把孩子送回家,但(dàn)生意好的时候就没办法了(le)。
“孩子是我们最大的(de)奋斗的目标,再怎么累也值了(le)。”李楠说,为了(wèile)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学校(xuéxiào),他们才选择了柳行,虽然这里条件一般,但距离孩子的学校近,可以更多地照顾孩子。“此前我们一直到处打工上班,更没时间陪着孩子。”
此时的阿辛他们,又聊到(liáodào)“找对象”的话题(huàtí),声音也大了很多(hěnduō)。“听说前面楼的那个兄弟和对象搬出去了,找了个房子住。”阿辛说着(zhe)眼里闪着光,他也想在这里讨个老婆,走出城中村,“在这里待久了会慢慢磨掉心气的”。
赵峰也不会在这里长住,工地的工期是两个月,下一站也不知道在哪儿。但唯一确定的是,家里的二儿子还(hái)没结婚(jiéhūn),彩礼钱还没挣够。
杨伟民说:“这里的人,大部分(dàbùfèn)都是过客。即便待(dài)了十几年的老居民,离开,也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。”
当被问及为何不把这里的老房子卖掉,搬出去(bānchūqù)住(zhù),杨伟民说,“住惯了,也没有非要(yào)搬出的理由。这里生活挺便利,更何况还有柴米油盐要操持,住这里支出更少。”
小依终于要回家了,她已经困得睁不开眼;阿辛们正在(zài)结账,他们明天还要早起跑单;赵峰也(yě)累了,起身准备(zhǔnbèi)回去睡觉;“五元自助餐”店主小孟,也已经躺在了床上……
今夜,他们的梦或许(huòxǔ)一样,抑或不一样。
柳行又重新回归(huíguī)安静。
不远处的泉城广场(guǎngchǎng),依然车水马龙。
(应受访者(shòufǎngzhě)要求,文中人物为化名)
新闻线索报料(bàoliào)通道:应用市场(shìchǎng)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李梦瑶 石晟(shíchéng)绮
小孟的(de)“5元自助餐”登上全国热搜,也让济南柳行这个“城中村”再次进入大众(dàzhòng)视野。
跑外卖的(de)小哥、开店的个体户、摆地摊(bǎidìtān)的小贩、打零工的农民工、刚毕业的大学生……济南主城区的这个“城中村”,安顿了像店主(diànzhǔ)小孟一样无数人的“城市梦”。
城市的“另一个(yígè)世界”
王志刚在柳行经营着一家小炒店。5月(yuè)26日下午4时30分,他动作娴熟地洗菜切菜,案板上很快堆起青红交错的辣椒(làjiāo)段和蒜蓉,一切为晚上的生意做着准备。与此同时,妻子李楠正骑(qí)着电动车,带着刚放学(fàngxué)的女儿小依穿过车水马龙,往店里赶。
李楠骑着车拐进小巷,出圈的(de)“5元自助餐”就能在这条街上(jiēshàng),店主小孟正在忙碌地炒着青菜,他的店5点开始营业(yíngyè)。到(dào)了这条小巷子,仿佛进入了“另一个世界”:一段不宽的路两边都是小摊点,花花绿绿的灯牌让本就狭小的通道更显拥挤。再往里走,就是一片破旧的高矮不齐的简易楼房。日出日落(rìchūrìluò)之间,人们进进出出、匆匆忙忙。
这里(zhèlǐ)是柳行,济南主城区为数不多的“城中村”,它与大明湖仅(jǐn)一街之隔;再向南望,是泉城广场,泉标若隐若现,每年春天,那里有大片(dàpiàn)郁金香盛开。
柳行这里看不到花,也闻(wén)不到花香,只能看到一些“原住民”用泡沫箱种的菜。即使是白天,阳光也有点显得不足。相邻的楼几乎贴面而立,“一线天”在这里是最平常不过的景色,晾衣绳与电缆线在楼间缠绕(chánrào),像蜘蛛网一样。走进一栋院子里,一个大门内又分割出(chū)几个小门,外墙上(qiángshàng)贴满租房信息和提示语(yǔ)。
“原住民”杨伟民晚饭后坐在门口,和老街坊们聊着天,看着往来的人群,这是他多(duō)年的习惯。杨伟民说(shuō),20世纪八九十年代,柳行发展得还是很好的,“这里(zhèlǐ)(zhèlǐ)可以说是市中心,那时候济南北边的第一家(dìyījiā)电镀厂、第一家文教店、第一家汽车配件店都在这里,平日里人来人往,别提多热闹。”
回忆起昔日的繁华,杨伟民嘴角露出一丝笑容(xiàoróng)。
后来,柳行就衰落了(le)。周围高楼建起,房价翻倍增长,但柳行还是那个柳行。于是(yúshì),价格便宜(jiàgépiányi)、地理位置优越的这里,就成了“济漂”聚集地。
“我们(wǒmen)这些原住民也都成了房东。”杨伟民把自家的房子隔成六个不到十平米的单间,自己家人住一层和二层,剩下四个房间全部出租,每间月租(yuèzū)只要(zhǐyào)两百多。他又在门口一间小屋子,开了一家小商店。
“这个不大的地方(dìfāng)住进了三万人,其中七成以上是外来务工者。”杨伟民说,“这里的人都不容易(róngyì),都是来城市讨生活的。”
傍晚时分,落日的余晖被挡在密密麻麻的房檐外(wài),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陆续“回巢”,柳行也开始了一天最(zuì)热闹的时候。
“五元自助餐”已经开始忙碌(mánglù)了,店主小孟不断地接待着顾客,七菜一汤,自拿自取,自觉(zìjué)付款(fùkuǎn)。因为上了热搜,不少人在附近或直播,或拍摄。
“这里白天没人,越晚越热闹。”王志刚夫妇的小炒店与小孟的5元自助快餐店在同一条小巷里,开了刚刚两年,每天下午4点(diǎn)营业到(dào)凌晨。选择来柳行,一来是离女儿(nǚér)学校近,可以多陪陪她,二来是租金实在便宜,“小本生意嘛(ma),”王志刚常念叨,“这个店虽然只有几(jǐ)平米,但月租才1300元,上哪找这么划算的”?
晚上7时许,一辆面包车停在(zài)巷口,赵峰和几个工友跳下车,步履匆匆地钻进昏暗(hūnàn)的(de)楼道。不久前,从德州来济南务工的赵峰在包工头的介绍下,住进了柳行。赵峰说,这两天工地收工早,难得能(néng)早点“回家”。相比于“外面”的世界,早早回到柳行更让他感到踏实。
说是家,其实(qíshí)不过是几张拼凑的床铺,屋子里连洗手间都没有(méiyǒu),上厕所得去外面的公厕。55岁的赵峰和工友两个人挤一张床,行李都是从老家带来的,能省则省。“虽然住宿条件也不算(bùsuàn)太好,但便宜。”
离赵峰出租房不远的地方,一楼是个电动(diàndòng)自行车换电站(diànzhàn),外卖骑手阿辛正站在换电柜前,熟练地取出新电池。
柳行也被称为“外卖村”,围绕(wéirào)着骑手们(men)的需求,换电站、修车铺、租车行挤满了街角。
阿辛跑外卖两年,平日里穿梭(chuānsuō)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(zhījiān),但他说,那些繁华与他无关。
“第一次(dìyīcì)跑单时,别人一天(yītiān)能送一百多(yìbǎiduō)单,我只能跑五六十。”阿辛苦笑着摇头,“为了多赚点,每天早出晚归,除了送餐,几乎平时没离开过柳行。”说到自己的(de)住宿,房间小、隔音差,“出来讨生活的人,哪还讲究习惯不习惯”。
便宜,是(shì)柳行最常被提及的词(cí)。一元(yīyuán)一串的烧烤,十元一次的理发,五块钱能吃饱的炒粉……用理发店老板的话来说,符合这里的消费水平。
尽管如此,柳行却有着(yǒuzhe)很(hěn)完备的“生活(shēnghuó)圈”。这里有外面少有的自助洗衣店,七八台老式滚筒洗衣机轰隆作响;理发店的老板娘手法利落,十分钟就能搞定一个板寸;五金店里永远堆满(duīmǎn)零件,修车铺(pù)的师傅手上总沾着机油……小卖铺、澡堂、维修店,这些不起眼的店铺,撑起了在外打拼者最基础的生活需求。
“要用的、想买(mǎi)的,在村里都能找到。”阿辛说。
夜空(yèkōng)里飘散着难得的放松
王志刚熟练颠着炒勺,蓝色火苗上下乱窜。柳行的夜空里,飘散着难得(nánde)的放松(fàngsōng)。
晚上9时许,小孟的“五元自助餐”早已卖完,他正打扫着卫生(wèishēng)准备手工。而此时的小炒店(diàn)却忙得不可开交,八张折叠桌早已坐满,还有不少晚来的顾客(gùkè)拎着几根炸串排队。王志刚忙而不乱,李楠一边从桶里接着新鲜扎啤,一边招呼着客人入座(rùzuò)。
阿辛回来后就没(méi)再出去跑单。今天,他和三个朋友约好(hǎo)了去摊上“改善生活”,“出门在外,必须交朋友,一个人多寂寞啊”。
“这是我们一天最轻松的(de)时候。”阿辛指着这一片聚在一起吃饭的人说,能坐到一起的,大家要么是老乡(lǎoxiāng),要么是工友或同行。
同桌(tóngzhuō)的张星是阿辛的发小,是来投奔阿辛一起送外卖的。“我们有人在饿(è)了么,有的送京东,有的跑美团。”阿辛笑着说,这不会影响到他们坐在一张桌子上(shàng)碰杯,“很少能看到穿着(chuānzhe)不同外卖平台的衣服的人坐在一起吧?”
不锈钢盆里(lǐ)的(de)炒鸡(jī)刚端上桌(shàngzhuō),红亮的辣油就勾得人直咽口水,阿辛与朋友共同举杯。几天里跑单时的磕碰、被差评的委屈,都拉着呱在热菜与凉啤酒化开了 —— 只有在这里,他们不用绷紧神经看导航,不必对陌生人赔笑。
吃完饭的赵峰没有回到(huídào)出租屋,因为(yīnwèi)那里实在(shízài)太小,两人一间,在里面转个身都费劲。他喜欢在路边找个石阶坐着玩手机,鞋子一脱,再点上一支烟。这也是一天中独属于他的时间。
此时柳行的(de)胡同里,还能听见有人跟着手机里的伴奏在唱歌。两个暂时没生意可做(zuò)的人,在路灯下的一小片空地打起了羽毛球。
“这里是一个可以暂时(zànshí)停靠的地方。”阿辛说。
喧嚣的时光总是很短暂(duǎnzàn)。
晚上10点40分许,7岁的小依已经困得直打哈欠,但妈妈(māmā)还在忙碌着,她只能安静地坐(zuò)着,盯着妈妈在桌缝间穿梭的身影发呆。
“没有办法,”李楠说,平时晚上9点多有个空档,能把孩子送回家,但(dàn)生意好的时候就没办法了(le)。
“孩子是我们最大的(de)奋斗的目标,再怎么累也值了(le)。”李楠说,为了(wèile)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学校(xuéxiào),他们才选择了柳行,虽然这里条件一般,但距离孩子的学校近,可以更多地照顾孩子。“此前我们一直到处打工上班,更没时间陪着孩子。”
此时的阿辛他们,又聊到(liáodào)“找对象”的话题(huàtí),声音也大了很多(hěnduō)。“听说前面楼的那个兄弟和对象搬出去了,找了个房子住。”阿辛说着(zhe)眼里闪着光,他也想在这里讨个老婆,走出城中村,“在这里待久了会慢慢磨掉心气的”。
赵峰也不会在这里长住,工地的工期是两个月,下一站也不知道在哪儿。但唯一确定的是,家里的二儿子还(hái)没结婚(jiéhūn),彩礼钱还没挣够。
杨伟民说:“这里的人,大部分(dàbùfèn)都是过客。即便待(dài)了十几年的老居民,离开,也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。”
当被问及为何不把这里的老房子卖掉,搬出去(bānchūqù)住(zhù),杨伟民说,“住惯了,也没有非要(yào)搬出的理由。这里生活挺便利,更何况还有柴米油盐要操持,住这里支出更少。”
小依终于要回家了,她已经困得睁不开眼;阿辛们正在(zài)结账,他们明天还要早起跑单;赵峰也(yě)累了,起身准备(zhǔnbèi)回去睡觉;“五元自助餐”店主小孟,也已经躺在了床上……
今夜,他们的梦或许(huòxǔ)一样,抑或不一样。
柳行又重新回归(huíguī)安静。
不远处的泉城广场(guǎngchǎng),依然车水马龙。
(应受访者(shòufǎngzhě)要求,文中人物为化名)
新闻线索报料(bàoliào)通道:应用市场(shìchǎng)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